狂牛症之起因為某國家畜養人將理當放牧食草的牛強迫轉為吃飼料的圈牧,並透過廣告與置入行銷對消費者洗腦「沒有草腥味、更多汁鮮美」,在工業化畜牧業的貪婪之下,更將病死屍體製成的肉骨粉加入飼料以加速生長,強迫同類相食所釀成的天譴,終於報應到人類身上。
這種違逆大自然、違反動物天性的行為,終也使人類付出代價!
 
據查Google大神得知:

狂牛症(Mad cow disease)的學名是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意思是「牛的海綿樣腦病變」。狂牛症最早是在一九八六年英國發現,當時曾造成十幾萬頭牛隻死亡。在狂牛症出現之前,冰島的羊在兩百年前便有羊搔症,經過多年的研究認為當時狂牛症可能是飼主以死於羊搔症(scrapie)的羊隻作成的飼料來餵食牛隻所造成的結果

狂牛症的潛伏期很長,可能長達好幾年,但是一旦發病,牛隻便會在幾個星期內死亡,患病的牛隻會先出現驚恐及易被激怒的狂牛行為,慢慢的變得行動困難、虛弱、然後死亡。牛死後經解剖發現大腦有萎縮的現象,及大量的神經細胞死亡。目前認為這些傳染性海綿樣腦病變的致病原因可能和一九八二年美國普西納(Stanley B. Prusiner)醫師所發現的傳染性蛋白粒子(prion)有關,此種病源蛋白粒子具抗熱性、又耐化學處理,也不易用蛋白酵素分解。

傳染性海綿腦病變可發生在多種哺乳類動物身上,除了牛(狂牛症)之外,其他如羊(搔羊症)、鹿、水貂皆可發現。人也不例外,發現在人身上的是庫賈氏症(Creutzfeldt-Jacob disease, CJD)及庫魯症(kuru)。人類的庫賈氏症可分為兩類,傳統型的庫賈氏症,與狂牛症無關。與食用狂牛症病牛製品有關的是新變型庫賈氏症(New variant Creutzfeldt-Jacob disease, CJD)。新變型庫賈氏症最早發現於一九九六年的英國。而早為人熟知的傳統型庫賈氏症早在一九二○年即已發現。兩者的腦部病理變化類似,但在臨床上的表現並不相同,傳統型庫賈氏症多發生於中老人,而新變型庫賈氏症則發生於年輕人(平均年齡廿九歲)。

新變型庫賈氏症的患者在剛開始時會出現一些精神科方面的症狀,如憂鬱、焦慮、及幻覺。慢慢地會出現走路不穩、行動困難、以及出現一些無法自主的肢體動作,最後終致智力衰退,精神障礙等癡呆症狀,多數患者在發病後一年內死亡。截至二○○三年十二月一日,全世界共有一五三個確認的新變型庫賈氏症個案,其中一四三人來自英國、六人來自法國、一人為加拿大、一人為愛爾蘭、一人來自義大利、一個美國人,這些發病者當地都是狂牛病疫區(美國的個案搬家至美國之前是住於英國)。目前對狂牛症無藥物治療,所以預防是最重要的

台灣以往的牛肉、牛奶是進口自加拿大、美國、紐西蘭、澳大利亞等當時非狂牛症疫區。避免食用來自疫區受狂牛病變性蛋白質污染之牛羊的內臟、脊髓、骨頭等或避免使用相關製品如萃取自疫區牛羊之膠原蛋白的美容及醫療用品等是防治上最重要的方法


而學者專家的看法又是如何?

醒報記者林怡秀報導】
到底該不該開放美牛內臟進口,各方說法紛紜,有學者澄清,就算是吃牛內臟,感染狂牛症的機率也非常低,而且家畜吃到以牛內臟做成的飼料,「並不會染病」;不過也有專家反彈,表示這是「欺負弱勢」,堅拒美牛進口。

 

台灣大學獸醫學系教授賴秀穗則說,年紀越輕,越容易感染狂牛症,「尤其是15歲以下,更要小心。」呼籲政府應重視安全及民眾觀感。

 

今天美國牛肉開放進口公聽會廣邀各方專家學者參與,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陳重信直接表明「希望衛生署千萬別公告草案!」他表示,草案內容仍有多處爭議,不宜貿然開放。他直言,衛署官員不能只會說英文,還要懂得「怎麼說美國話」,「請懂得談判的人去談,美國人沒那麼『鴨霸』,是我們自己太軟弱!」

 

賴秀穗說,要進口美國牛肉,衛生署有兩大問題要解決,「一是安全的問題,二是要顧慮到民眾觀感。」賴秀穗表示,狂牛症是年紀越輕、就越容易染病,「像我這種上了年紀的人吃牛內臟,就不必擔心狂牛症。」他指出,尤其是15歲以下更要小心,做好風險管理是衛署首要面對的課題。

 

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研究員劉昌宇也說,台灣已嚴重高估感染狂牛症的風險,「而且美國絞肉並不是骨邊肉,風險沒有這麼高。」他並澄清,就算豬吃了牛雜做成的飼料,也不會因此感染狂牛症,請大家放心。

 

台大公共衛生系副教授吳焜裕則認為,綜合世界數據來看,吃到病牛的數據相當低,「美國的統計數字只是一小部分,不是全部。」他也表示,關於狂牛症的風險評估,一直都在持續關注,只是政府還不清楚民眾對美牛風險可以接受到什麼程度,才會引起各界反彈。

 

不過,對於牛絞肉並非骨邊肉的言論,屏東科技大學教授夏良宙表示「不完全相信」,「除非能證明沒有高風險物質摻雜在裡面。」他說。

 

中興大學教授吳明敏則直言,開放美國牛內臟進口根本是「欺負弱勢」,「超市裡的牛肉還能標示產地,可是菜市場要怎麼防?」吳明敏認為,就算標示也不能保護常到菜市場消費的弱勢族群,籲馬總統應重啟談判。

接下來看看民眾的說法:
自由時報,我的朋友得了「狂牛症」

我的朋友得了狂牛症

◎ 陳麗貴

 

馬政府宣佈開放美國帶骨牛肉以及內臟進口,舉國譁然之際,衛生署回覆消基會「如何確保國人健康」的質疑時,竟然說:「國家研究院今年一月的研究指出,每人每天如果吃一個巴掌大、厚約○.五公分的帶骨牛肉,從出生吃到八十歲,其罹患『新型庫賈氏症』的風險小於百億分之一;如果每天吃一百三十四克,也就是巴掌大、厚約○.六到○.七公分的內臟,其罹患『新型庫賈氏症』的風險小於百億分之一.五…。」

果真機率如此小,以全世界目前人口不到七十億來算,應該還沒有任何人得到狂牛症,有的話也應該不會超過個位數字。我希望衛生署的數據是正確的。我的摯友L目前正在榮總與死神搏鬥,她被診斷罹患的正是俗稱「狂牛症」的「庫賈氏症」。我希望衛生署的數據是正確的,我朋友的「庫賈氏症」只是誤診,或惡夢一場。

今年七月,好友L開始覺得身體有恙,看東西比例扭曲,走路失去平衡感。她放下一切事務,專心做體檢;眼睛、頸動脈、腦波、電腦斷層掃描,都查不出原因,醫生一度懷疑她是因遭家暴導致憂鬱症。八月十一日,我們約她出來吃飯,想為她排解鬱卒,席間她與我們有說有笑,完全看不出異狀。八月二十一日,得知她被台大醫院診斷疑似罹患「庫賈氏症」,被要求立刻住院。

此後,她的病情急轉直下,兩個禮拜之內完全喪失語言能力,無法認人,無法行走,不時全身痙攣;三個禮拜之後無法大小解,完全喪失意識,喪失吞嚥能力,必須仰賴鼻胃管進食。四星期後轉到榮總時,已經常忘記呼吸,必須由看護不斷拍打喚醒呼吸的記憶。期間,家屬不但遭受至親驟然衰危的痛苦,也得面對社會因為不了解,所產生的排斥歧視,身心的煎熬實非外人所能體會。

由於好友罹患「庫賈氏症」,我開始從多方管道搜尋相關資訊,發現台灣已有多起病例(據說有一百三十多個病例),並非如衛生署所說風險小於百億分之一。此外,引起「人類庫賈氏症」的普利昂蛋白可潛伏達十至二十年,幾乎無法追蹤病源。而且病人發病前,幾無症狀,若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進行輸血,或是使用過的醫療器材處置不當,都可能造成「庫賈氏症」的傳播。

住院才兩個多月的L,兩手扭曲變形,已像是臥床多年的病患,她渙散無焦的眼神豈不是對衛生署「風險小於百億分之一」最銳利的辯駁? (作者為紀錄片導演,最新作品《台灣經濟真相—吹泡泡》

至於上文之"據說有一百三十多個病例",我小追了一下真相,可點入:庫賈氏症病例  無關狂牛病


另一個民眾的說法:美國牛肉風波,理盲濫情又一樁!



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對狂牛症也有很詳細的說明,我想盡量保持中立,但這篇文很建議大家要點入看看:狂牛症到底有多危險?美國牛肉真的要解禁?台灣真的是「狂牛症免疫區」?若是真的恢復進口,我們真的能安心的吃肉嗎?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針對政府「美國牛肉輸台議定書」這項政策做出了一些反制行動,以連署來要求政府重啟對美談判。

無論如何,別隨著媒體的操弄起舞,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耳去聽,別被煽動,別被操弄,用你自己心裡的那把尺,去衡量世界上的事。

至於上文之"據說有一百三十多個病例",我小追了一下真相,可點入:另一個民眾的說法: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對狂牛症也有很詳細的說明,我想盡量保持中立,但這篇文很建議大家要點入看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九月漫舞 的頭像
    九月漫舞

    在九月漫舞

    九月漫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