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我看見米勒 我看見晚禱 我看見拾穗
那天下午匆匆的在捷運站買了壽司,兩人違反善良公民法則地、邊走邊吃地散步到歷博館,只看見一排長長長長長的隊伍
雖然早有心理準備迎接會與一堆人潮共享展覽的情緒,但這隊伍......也太長了吧~~~
要夢讀排隊,我前面看看是什麼情形呢.....
走著走著走到了入口,進門一看,哇,隊伍還排成蜿蜒S型,看來真的有得等了。
此時聽到工作人員與路人的對話:.....你要就現在趕快去買票排隊,不然你會等更久,今天早上排得更長,一直排排排到國小那裡.....
聽完我馬上走到售票口去掏出一組梅花路與棒球隊買了兩張票,走回夢讀那裡時隊伍前進了一點點。
排在我們前面的是一對老夫妻與老夫妻的女兒,不多久有個來回巡邏維持秩序的女警上前跟老伯伯說杯杯,你不用排隊,你可以直接進去....
我心想:杯杯是什麼特殊人物嗎?可就想不起來在哪台電視上看過那張面孔
後來又有工作人員上前:杯杯,您要是年滿65歲以上,只要出示證明就可以立即進場了!
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啊~~~
可是老伯伯還是堅持要與家人一同排隊進場。也對,家人在外排隊,自己進去也沒意思呢!
排了好久的隊伍,天氣熱得不得了,大家能拿來搧風的都搧著....咖啡店冷飲生意可好的~~~
晚禱與拾穗在展場用了一整個空間去擺放!
拾穗對我來說有十分特殊的意義,親眼見真跡,我站在當時人潮較少的它面前,幾乎發起抖來。
如果在拾穗面前哭,實在是非常矯情又誇張作做,自己也覺得丟臉,但我止不住心臟的狂跳與腦中激動的細胞。
小時候寒暑假都回頂寮漁村和堂兄姊弟妹們一起過,這三個月的時間像是放出閘的小猴子,每座三合院、每個破磚屋、每個漁塭還有大大小小的巷弄,整個漁村都是我們的影子,而每天幾乎都要去報到的是三叔公與四叔公的家。
三叔公家看整池黑不溜丟又動個不停的大鰻魚,四叔公家看桌上幾千片的拼圖與樓上的健身器材。
四叔公家還有彩色的大串珠簾與拾穗! 我每日仰著頭看著高牆上一角拼圖拼成的圖畫,溫暖又寫實的畫作,她們在地上撿什麼呢.....
不知道看了幾個年頭,過了好久好久,我才問爸爸那是什麼?爸說那是拾穗!
這幾年四叔公家翻修得舒適溫馨,那幅拾穗也老舊退換。
可那幅畫早已深深的刻在我的腦海,似遠又近,無意識的在童年裡伴著我成長。
若在各處看見那些熟悉的婦人身影,好像又回到四叔公家舊舊的皮沙發上仰著頭望著她們
秋收的時候,農人大片大片地收割完稻穀後,會有些稻穗掉落地上,法國人民相信耶穌所說:遺落下來的稻穀不可以回頭去撿拾!因為那是要留給更窮苦的人的!
拾穗這幅畫描寫著那些沒有自己的土地、比農人更窮、更苦的人們,撿拾著地上稻穗的情景
最左邊的婦人長時間的撿拾,這動作似乎讓她非常疲累,以至於右手舉放在腰際,好像正在捶打著酸疼的腰部。
中間婦人腰部的繫袋裝塞著滿滿的稻穗,但她仍然沒有停止撿拾,讓人不禁聯想是否家中人口眾多,即使袋中裝著鼓鼓的稻穗仍然不夠!
畫中遠方以高聳的稻草堆為背景,暗示著農人的忙碌與大大的豐收,更襯托出眼前這三位拾穗者的蕭索....
米勒是個關心農人及窮人的畫家,所作的畫作多以農人生活為主題,他用畫--也許是無意識地,也許是刻意安排--替法國二次大戰後的農人說著對土地的情感、對天地的謙卑信仰,靜靜默默的,雖然無聲卻顯得更加鏗鏘!
此次畫展,看來看去最喜歡的是「春天」、杭特的「農婦」
(翻拍明信片~~)
米勒似乎承襲文藝復興時期的畫風,不像他後期的印象派畫家用色鮮豔明亮,絕大多數的畫作都以黃褐、泥灰、赭土為主,米勒晚年的「教堂」色彩表現就較早期畫作明亮。
1988年 我看見米勒 2008年 我看見米勒
不同的是 這次 是真的!不同的是 我已長大成為現在的我!
不同的是 拾穗可以陪著我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