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dancingin0901/1379301014-4010730560.jpg)
一進天后宮,長木凳便在入口處暖暖地歡迎香客,疲累的雙腿可以放鬆舒展,色澤及彎度十分復古自然!
建於西元1816-1822 ( 嘉慶年間) ,位在中山路「 二保」段, 是本地的主廟, 旗山人稱為『媽祖廟』,亦是本地開莊的市集、信仰、精神等活動中心,是凝聚社區意識與聚落發展的樞紐,同先民的生活關係十分密切。研究台灣各聚落之文史工作,常以各地之主廟探考。以了解其形成與發展。
天后宮主祀『媽祖』(實有三媽) ,左祀『境主公』(註1)、右祀『註生娘娘』(註2)。有千里眼、順風耳二護法將軍,座下有山神座騎-虎爺,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媽祖誕辰,都舉行廟會祭典,每三年擴大舉辦。凡本地其他廟有舉行慶祝活動,皆當先請媽祖,以示敬重。
本宮坐西朝東,前有廣場,是晨巿集,午後老人聚聊,孩童嬉戲,廟會演戲娛樂場所,廟宇經歷多次重修,但一直保留福佬廟屋傳統風貌。廟內石雕,樸實簡雅,其石材、雕飾物雅緻絢爛緊密,其木材亦是唐山福杉。
西元1817年「奉獻」 碑鑲於左外牆(奉憲嚴禁羅漢腳惡習碑記), 碑文記述當時聚落消滅流棍事蹟,廟內壁亦有聚資重修碑兩座(興建天后宮碑誌、重修天后宮碑記),皆是研究旗山發展史的珍賢資料。
正殿上方,懸有道光二年 ( 西元1822年)『坤德配天』扁額一方。
宮內左右間是昔日「南北管樂社」集會演練吟唱場所,盛行期是地方先民主要的娛樂與文教。
沿革整理如下:
1815年(嘉慶二0年)黃群生先生捐獻土地作為興建廟地
1816年(嘉慶二一年)募款開始
1817年(嘉慶二二年)開始興建,立「奉憲嚴禁羅漢腳惡習」石碑
1822年(道光二年)「坤德配天」匾額
1824年(道光四年)興建完成,立「興建天后宮碑誌」
1844年(道光二四年)重興建成今日規模,立「重興建天后宮碑誌」
1881年(光緒七年)歡慈寮眾弟子獻鐘一口
1927年(昭和2年)三川前左小港設鐘一口
1941年(昭和16年)日本在台推動「皇民化運動」,除「五尺八吋軟身媽祖」被暗藏保護外,其餘諸神皆被日人強制收
集在練兵場(今體育場)焚燬
1946年 重修,使用福州杉,「草賢師」製作剪粘
1964年 修建,主要聘鑿花柯丁添、周義雄等。洪武發等人捐天公爐
1971年 植廟前榕樹
1975年 重修步口,作龍虎堵泥塑
1985-6年 廢新生市場,建牌樓
2000年5月31日 公告為縣級古蹟
詳細資料:高雄縣政府觀光局、旗山奇
天后宮歷經多次整修,但因年代久遠,樑柱遭到蟲的蛀食,廟門口廊柱已嚴重腐朽破裂,右邊偏殿屋頂腐爛崩垮,整間廟搖搖欲墜,雖已築上支撐架,但並非長久之計,有待相關單位加速整修保護古蹟。
我們拍照時,一旁攤販阿姨還問我們是受雇來拍照的嗎?才知道原來天后宮準備做整修工程!
2008年06月16日高雄縣政府文化局撥款2,400,000元,公開招標高雄縣縣定古蹟旗山天后宮修復工程。
正門前兩獅上下,相映成趣!更特別的是左邊的上下兩隻獅子笑著,右邊的獅子皆闔口沉思!
彩獅踏著美麗的樑飾
旗山天后宮距今已有192年的歷史,始終是當地人的信仰中心,三月瘋媽祖時,此地想必熱鬧非凡~~
去到當地,可別錯過這一處珍貴的古蹟!
註1:境主公,為廟境的地神,性質和土地公、地基主相似。每座廟有其一定的統轄區,境主公 就是管轄這個區域的主宰。因此境主公為區域神。但有人認為境主公信守護寺廟,而為寺廟的地基主。有人歸類為地方神,祂職司「司法」為「司法神」。
註2.:註生娘娘是專當人間生兒育女之事的女神,其信仰普及我國各地,本省民間俗稱為「註生媽」。註生媽主司授子、安產、護兒等神職,遂成為久婚不孕、安胎待產之婦女所虔誠奉祀的對象。